演講嘉賓:清華規劃院靜態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 王杰
演講主題:《科技、大數據賦能城市靜態交通規劃》
王杰: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科技、大數據賦能城市靜態交通規劃》。
城市停車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我們來看一組數據:目前我國駕駛人數超過了3.85億,電動車年均增速在30%,全國有80萬個停車場,路外停車位3000萬,路內停車位300萬。中國市場車位總數量1000萬+,達到2萬億的資產規模和0.5萬億/年的收費規模,未來還存在5000萬停車位缺口。在這個時代中就帶給了停車位的矛盾,現在我們的平均缺口每個城市都大于50%,我們的停車利用率是小于50%。那么,怎么樣增加供給,我們在北京2017年也做了一個普查,我們發現北京現在的停車位有下降的趨勢,我們的缺口非常大,尤其是居住缺位。
還有停車難的根本原因,受制于資源不足、利用率低、調配困難等問題,政府、市民、停車管理單位等在停車問題上均面臨多重“痛點”,需要通過集約化等來解決困境。
停車難的問題其實是結構性的缺失,有很多政府談到這一點的時候,經常做規劃。我們停車位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本停車位,是居民居住在你的小區,必須晚上停的車位,誰買了車,誰就要為你的奢侈品停放去買單。你生了二娃,你為你的娃要付費,車也是一樣,誰買了它,誰就要付錢。按照城市有1部車要有0.3個停車位的比例,我們政府要管的是出行車位里面的公共停車場的建設,這是政府需要拿出資金來建的。
停車位有兩個特性,一個是時間上的不可儲存性,二是空間上的問題。停車位在某一個時間段和空間段在結構上是缺失的,另外是法律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停車難和停車位利用率的低下。
靜態交通規劃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還沒有進入知識的時代,因此要求我們在整個城市規劃當中要融入靜態交通城市的規劃。另外,國家政策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從2015年8月份的《指導意見》出臺以來。
城市停車規劃是城市土地價值最大化利用的問題,我在1平方米的土地上如何創造更多的產值。然后我如何更加生態化的發展,我們叫做城市雙休,你如何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和城市的活力。因此,城市停車規劃就賦予這樣的使命。城市停車規劃是把當中稀有的停車場用地更好的利用起來,它涉及到社會學范疇、法學范疇、經濟學范疇、土地規劃范疇、環境范疇、技術范疇等等。反應在以下的三方面:公共物品的供給、使用者的權利、停車位用地價值、新技術的變革,停車是奢侈品。我們靜態交通的出行,如果你貴了,你的收費提高了,大家都不想開車出行,你收費高了,我就不開車出行了,減少開車出行的比例。既然不是公共物品,政府只管三件事,立法、確權、市場秩序,制定各種條例法律標準來規范這個市場,政府只做這三件事情。
停車規劃還是PPP建設的需要,停車規劃具有多重性,停車規劃觀乎城市建設投資的成功與失敗、運營管理的實施與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的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因此我們在建停車場之前一定要做好停車規劃。
一個誤區,智能停車可以解決城市停車的一切問題。兩類傾向,重規模、輕品質、重經驗、輕效率。2016年,新增車庫2215個,同比增長6.54%,這也是一個誤區。
城市規劃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行業,從城市規劃產生起,停車規劃的實踐就開始了。城市停車規劃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理想主義情懷,承擔著改善人居環境的使命。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擺脫工業革命造成的社會矛盾、環境問題,在新技術支撐下,探索理想人居環境的解決方案。城市規劃的典型代表可劃分為分散主義和集中主義的兩種思想。我們認為應該走集中主義的道路。
現代城市理論和實踐探索在二戰后迅猛發展,為西方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城市治理奠定了基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從規劃來看,我們和美國也有不同的規劃,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探索。我們更重視停車歷史和現狀調查、停車現狀和未來問題鑒別、停車策略制定、總林、提供方式等等。
我們具體做什么呢?我們做城市靜態交通規劃,我們做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另外,我們在規劃范圍內進行普查和停車特點的調查,我們要解讀上位規劃,還要借鑒案例,研究它的供給和需求。我們還要建立近期、中期、遠期的建設計劃,我們叫做即時系統的選址,你是用立體車庫還是機械式的立體車庫,你的開口方式和主干道的關系。還有你的投資怎么采取,到底是PPP還是發債,你的投資計劃怎么安排,誰來運營,多長時間收回投資。我們在海南做了一個規劃,本來要20年收回投資,我們做了調整之后5年就可以收回投資。
那么,我們怎么樣采取大數據在停車規劃當中來給我們做支撐呢,我們用了很多新技術、新方法、新學科的集成應用,比如大數據分析,我們現在物聯網技術到了4.0版。
另外,我們也用大數據來采取一個城市停車亂和停車難的問題的地點識別。我們建立了停車可視化的平臺以及區域停車流量的平臺和OD分析的平臺等等。我們還用大數據做了四維,你的天氣環境情況等等,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可以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增加停車設施。我們也做了北京的北露園社區、三里河三區、西便門小區、建設立體停車位。我們用一個平方米來帶動供需平衡,以及居住車位和出行出位的平衡。2017年我們做了10幾個北京片區,我們基本達到了片區的供需平衡和出行車位和居住車位的平衡,解決的非常好。
我們還有智慧停車云平臺,云平臺就是五大系統、三層功能,政府、民眾和運營企業這三層。五大功能是用戶服務體系的窗口、服務結算的窗口以及停車取證的窗口,還有追繳費、后臺監控體系的窗口。
我們還用了很多人工智能的技術,舉一個例子,某省會城市,2020年規劃GDP總額將達到7158億元,年收益達到了30億,光是停車收入就增加了3-4倍,人工由2000多人減少到了410人,僅人工費就降低了70%,人工成本降低了1.7億。在考慮停車規劃的時候我們也很好的考慮未來城市交通,我們都會在長遠規劃當中考慮適度供給,把這樣的問題考慮出來。那么,停車場是不是能改變它的功能,我們都會有所考慮。還有其他科技的應用。
車聯網也會給停車場帶來非常大的變化,它會使停車成為智慧交通的樞紐站,成為電動汽車的加油站。
總結一下,運用智慧停車技術,使可以減少交通擁堵30%,無效交通流減少12%-15%,尋車位時間縮短6-14分鐘。使得政府、企業和民眾三方共贏。我們要用商業地產開發的經驗來開發城市停車設施,要用金融思維來看待停車資產,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建立停車產業生態環境,核心目的是為了擺脫工業革命造成的社會矛盾、環境問題,在新技術支撐下,探索理想人居環境的解決方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城市停車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謝謝大家!
友情鏈接:www.51carfi.com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