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工程科研所所長 梁玉慶
我這次主要講智能交通方面的想法和這兩年的探索。
前兩天我還在和陳主任\交通部及發改委的領導在討論智能交通的邊界定義,其實,這個邊界定義很難確定。
隨著近幾年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尤其是AI對自動駕駛的催生,這些都對智能交通提出了巨大壓力。有了壓力我們就認為智能交通是下一個重點要投入的,也就是說是重點的風口.自動駕駛道路要怎樣適應?比如說隨著自動駕駛的升級,高速公路要做相應的智能化改造,做自動駕駛的成長。同樣,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車的數據、路的數據、物聯網的數據、人的數據,這些數據的融合和對整個智能交通個促進的作用。
“九五”到“十二五”,科技部一直在做關鍵技術的研發,關鍵技術能夠在“十三五”產業推動中有一個巨大的作用。從公安系統近10年招投標項目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到,從200億元到到去年1400億元,增長是巨大的,我的看法是智能交通是下一個很重要的風口。
我這兩年在清華大學做了一些智能交通的數據推動工作研究。從路來說,無錫所在推電子標識,在無錫和深圳正在試用、探索。包括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比如在公交電子站牌上集成WiFi、攝像頭,甚至可以把無人機的充電和數據導入都放在其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節點,無人機可以自動定位到電子站牌。這個項目獲得了去年全國機器人大賽特等獎。云、管、端都是重要的入口節點。
智慧物流,大家都知道,鐵路的貨運在急劇下降,因為過去的主要需求是大件運輸,但是小件運輸怎么辦?我們做了一個項目。給北京公交做“互聯網+智慧公交”做一些設計,這個應用在長治市得到了應用。
公安的信息采集是最豐富的,但是過去的采集是傳動的。現在,移動互聯網采集信息是5秒一次,滴滴是1秒一次,速度精確于交管的信息。實際上,兩種信息進行碰撞才能夠產生新的應用,比如說天津大運會期間,把高德的信息拿過來,把交管的信息反饋給他們,利用交管公布事件信息,讓導航更精確,因為事件肯定有擴散和消散的過程。速度信息、移動互聯網信息鏈接交通系統,讓交通系統更全面、準確,提供信號控制效率。這樣的經驗目前也在為北京交管局提供服務。
我們這個領域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充分競爭的領域,對專利的依賴度是相當高的,我們在這方面也為相關企業做了一些知識產權的探討。
2專利申請方面,011年明顯比2010年多,除2016年、2010年國家從嚴審批專利,其他時間我們的專利權都是三年審批。智能交通是在快速成長的。同時,我們發現,專利集中分布的五個區域分別是在交通監控、車輛管理、旅行信息、車輛控制。基礎性專利不到1%,高價值專利只有1%,次高是28%,70%多的專利都是沒有價值的。通過和一些投資機構合作,我在投資上引入了知識產權調查,微觀上判斷這個企業有沒有價值。如果一個企業有被訴訟的風險,我們基本上建議投資者不投,當然,好了以后還要進行知識產權整體布局。
我認為企業的發展重點要解決從0到1的問題,而從0到1的問題對于技術型企業,首先是技術上要從0到1。我在深圳投了以個企業,去年投的時候企業剛剛盈利,到年底凈利潤還不到200萬元,前兩周去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已經盈利了800多萬元,今年1000萬元沒有問題,基本上每年翻番,去年到今年已經很高了,我相信到明年甚至后年會更高,這就是從知識產權的角度判斷企業價值。
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2017全球未來出行高層論壇”現場速錄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閱,如有錯漏,敬請告知)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