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一項復雜的工程,涉及的數據內容和來源十分廣泛,按照數據在應用中承擔的角色,把數據整合內容劃分為地圖數據、社會公共數據、行業數據三類,并將整合后的地圖大數據資源定義為“地圖大數據資源池”。地圖大數據資源池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大數據平臺及大數據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地圖大數據資源池從空間維度來展示信息化數據,在政府和企業中應用廣泛,是核心的數據基礎設施。
地圖數據按智慧城市業務應用維度劃分包括基礎地形庫、地下管線庫、地下空間庫、影像數據庫(衛片、航片)、城市三維數據庫、地名地址及行政區劃數據庫等,這些基礎數據都有較為成熟和完善的標準化體系,是城市測繪行業的基礎業務。地圖數據按數據類型維度劃分為不同比例尺矢量地圖、不同精度遙感影像地圖、全景地圖、三維地圖、傾斜攝影地圖、激光雷達等類型數據。在當前的智慧城市建設中,矢量地圖的應用以城區1:2000(部分城區1:500)為主,遙感影像以0.5-2米精度為主。
社會公共數據包括公共互聯網數字資源及企業公開數據資源,包括旅游資源數據、房產交易數據、企業信息數據及人流動位置分布數據等等,也包括更多的經濟、自然地理、民生、政務等數據。在建設意義上,社會公共數據為政府部門和企業在數據獲取上提供了高效渠道,可以很方便地獲取所需要的空間數據資源,同時,在建設及運維費用上的開支也大大縮小。
行業數據主要來源為政府委辦局和行業應用建設的企業,在智慧城市建設的行業應用中,需要大范圍地進行數據空間化整合,也需要大量的地圖可視化工具及制圖工具為行業服務,一方面可以為委辦局的工作人員生成業務專題地圖,方便業務的管理和決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動可開放的數據在社會中的應用,起到更積極的信息推廣作用。
基于地圖大數據的智慧城市數據整合后的社會公共數據和行業數據,是對行業大數據的建設空間補充,將非空間數據按空間屬性(如地址、行政區劃、地理坐標、地理網格等)進行空間化成圖,其主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空間可視化表達。利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將智慧城市業務數據圖形化表達的。
2)空間分析與決策支持。挖掘數據的空間維度數據,建立與空間區域位置相關聯的分析模型,為智慧城市在災害預警評估、風險評估、城市應急、公共安全等方面提供直接決策依據。
服務于政務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支撐下,政府機構日常辦公、信息收集與發布、公共管理等事務的辦公模式上已逐步發生了變化。它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如政府辦公自動化、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實時信息發布、各級政府間的遠程視頻會議、公民網上查詢政府信息、電子化民意調查和社會經濟統計等。
以地圖大數據為核心的政務管理的關鍵變化在于空間數據的應用范圍正在飛速擴大,空間數據對政務決策的支持也逐步擴大。政務管理的基本單元是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本身就屬于具有空間形態屬性,因此政務管理的事務大多與空間相關,例如工商管理、經濟管理、招商管理等,因此,政務數據空間整合后的服務能力和業務支撐能力有了飛躍式的提高。
服務于行業
智慧城市的建設的本質目標是提升城市的管理與治理能力,因此是離不開城市管理的各個行業的智慧化建設,例如交通、城管、環保、公安、水利、電力、田土等。用地圖大數據作為行業數據鏈接的載體,將城市分散的行業數據以地圖為中心集中整合,在高效滿足行業數據應用的同時,又能極大地提升行業或部門間數據共享能力。
基于企業的地圖大數據服務模式主滿足了不同用戶需求、應用場景的需求,一是促進地理信息廣泛應用,二是大大降低用戶成本,三是都實現了服務云端化。地圖大數據是智慧城市行業數據整合的新模式。
服務于公眾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高速發展的自媒體時代,公眾對于數據服務的依賴也是日益迫切,特別是關系民生的領域與突發事件領域,的權威數據的及時發布不僅僅是公眾的定心丸,在很多時候更是處理應急事件的重要手段。城市地圖大數據為公眾重點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關系民生的生活信息實時獲取,二是及時準備的權威數據服務。
結束語
傳統的城市數據中心或信息共享服務的難點是在于各個部門的數據開放和共享,一是政府內部各個行業部門間的數據開放和共享,二是政務和行業數據對公眾的開放和共享。在城市地圖大數據的建設中,當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這些共享,但在城市地圖大數據整合中,重點是從空間維度來進行數據整合,數據的開放程度依然由數據負責部門主導,從不同部門進行分步整合,整合后的數據由于空間相關性,進行了空間維度的關聯,為應用提供了極大方便。
基于地圖大數據進行智慧城市的空間化整合,形成城市地圖大數據資源池,為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集中的數據服務服務,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數據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數據服務新模式。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