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中美以及經合組織(OECD)主要國家分別從后工業化時代進入了信息經濟時代。近二十年來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以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口徑統計,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正在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得到了各地政府高度重視。京津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及川渝提出在“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40%甚至達到55%的較高目標。但是目前各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應因地制宜采取切合實際的措施。筆者建議發展數字經濟,需引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協調并進,充分發揮數字化轉型、數據資產化、數字賬戶和數字金融的“抓手”作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協調并進
數字經濟可以理解為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國內核算的數字產業主要包括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這兩部分。產業數字化是指將產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產出進行數字化處理,核心是對生產、分配、消費、投資等活動產生的價值進行數字化表達。換言之,這是數字化技術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應用,是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并非所有商業活動都能夠進行數字化處理,但很多已經具備網絡經濟特征的經濟活動可以跳過傳統產業形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如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采用新的數字化工具,直接在更高效的數字經濟生態里經營。數字產業化是直接將數據轉化成財富和資產的新經濟形態,一般是指原生的數字化企業及其所進行的經濟活動。數據已經成為創造和捕獲價值的新經濟資源,以數據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得到了應用。比如,消費者的行為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精準營銷的“寶礦”,利用這些數據對客戶進行精準畫像,大大提高了銷售效率和效果。
各個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發展狀況不均衡,珠三角、京津冀和長三角的產業數字化發展最為領先。傳統產業為主的地區應將主要力量放在大力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上,而一些互聯網經濟有較好基礎的省市,可以繼續擴大在數字產業化方面的優勢。傳統產業和新經濟都有一定基礎的地方應“兩條腿”一起走,穩步協調推進。所有地區都應重視數字化產業人才的培育。
加快數字化轉型,探索數據資產化
數字經濟需要數字金融的支持。人民銀行出臺《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重點解決了數字金融的基礎設施和標準問題。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正在創造越來越多的價值,變成了財富和資產。但是數據作為生產要素需要確權,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對這些財富和資產的確權,使得數據成為產權明晰的資產,并投入再生產。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區塊鏈技術的這個特點進行數據資產化,將構建數據資產市場作為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數字資產層面可考慮探索兩類區塊鏈通證的使用場景:實用類通證大多與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掛鉤,其定價基于這部分產品或服務價值;證券類通證以某種權益或特定金融資產作為支撐,如公司股權、債權、知識產權、信托份額,甚至房地產、基金份額、藝術品、黃金珠寶、收益權、積分等,都可以作為基礎資產發行區塊鏈上的數字化加密權益憑證。證券類通證和股票、債券有區別。例如,證券類通證不像股票、債券存在一個中央清算公司,而是放在區塊鏈的電子賬戶里。其安全性由區塊鏈技術而不是由一個中心化的機構保證,而且存儲和流通的成本比股票、債券低,給用戶或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收益。并且,證券類通證參與利潤分紅的周期更靈活,甚至可以做到每天分配收益。
這兩種通證本質上屬于數字資產。借助實用類通證可以將一部分傳統經濟活動和所有資產轉變為數字形態,使其成為數字資產。這些數字資產和傳統經濟中的產品、服務和資產類似,在流通中能不斷產生價值,也與參與者的活躍程度正相關。實用類通證具有更公開、更透明、責權利清晰等特征,能夠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使得一些在傳統經濟生態里很難推進的活動,可以在區塊鏈經濟生態里順利開展。為了避免實用類通證由于市場投機炒作而帶來的負外部性,可以先限定使用范圍,僅用于身份驗證、確權、記賬、記錄和流轉功能,而不得用于融資和在這個區塊鏈經濟體之外流通。
要在企業層面進行數據資產化處理,必須先推進全行業經營數字化管理,推動數據加速滲透和應用于傳統產業,催生新業態與新模式。在制造業領域,要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在設計、工藝、生產、管理、服務等各環節應用工業大數據,提高工業智能化水平;在服務業領域,加快打通互聯網平臺企業的互聯互通以及基于商業的有償共享,讓更多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探索客戶細分、風險防控、信用評價等應用,加快業務創新和產業升級步伐。此外,應探索數據交易、數據租賃等新模式、新業態。
打造數字賬戶,創建數字金融體系
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推進必然會形成大量的數字資產。毫無疑問,就像實體經濟離不開金融市場支持,數字經濟也需要配備一個高效的數字金融體系。這個體系的最底層結構是用戶的數字賬戶,用作數字錢包、數字資產存放和流通載體以及數字經濟行為的記錄載體。隨著數字人民幣標準完善和應用程序(APP)加快推廣,可以基于數字人民幣創設個人和企業的數字賬戶。
數字資產的種類很多,如個人數據、數據產品等,證券類通證也將成為主要數字資產。它本質上是一種區塊鏈通證形態的證券,持有者不局限于投資者和經營者,還可以包括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作為一種證券,其發行(STO)和流通,都要按照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的要求,在監管之下進行。這種資產化方式比現有資產證券化的做法更有優勢。STO可以24小時交易,流動深度和廣度都更大,STO為企業合法合規的發行通證進行融資提供了新途徑。STO為解決傳統金融市場融資成本高、準入門檻高、手續繁瑣、耗時周期長、靈活度透明度低等諸多不足找到了新出路。將資產轉換為區塊鏈系統上的證券類通證之后,資產的透明度和流動性大大提高,在很多環節采用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地交易、分配收益、計算資產價格,極大降低了融資時間和成本,給投資者帶來了更高收益。
為了防范出現數字金融市場監管真空地帶,可以基于數字人民幣探索區塊鏈通證應用,搭建數據交易市場和數字證券市場。由于數字人民幣和通證在區塊鏈技術上是同構的,因而可以雙向實現兼容和交易透明公開,將監管內置于交易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在維護金融穩定的前提下,對基于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金融創新,我國監管機構應該保持開放態度,穩步推進區塊鏈金融創新,制定切合國情的監管制度,搶占數字經濟先機。
發揮有為政府的重要作用
在數字經濟社會,政府仍是規則的制訂者、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同時,應積極主動地發揮創新引領者的作用。有研究發現,技術投資對經濟的全面影響遠遠超出投資者的直接收益。過去三十年中,全球數字投資每增長1美元可以撬動GDP增加20美元。數字經濟的貢獻遠超傳統經濟部門。在助推數字經濟方面,政府大有可為。
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以身作則,大力推動數字政府建設,“讓信息多跑路,人民少跑腿”。打破數據孤島,先從政務數據開始。這方面,珠三角的領先優勢明顯,京津冀排在第二名,長三角位列第三,成渝城市群緊隨其后。以廣東的“粵省事”為例,截至2020年6月,已有6291萬實名注冊用戶,實現1226項高頻民生事項集成在移動指尖辦理,83%的事項零跑動。
其次,由于數字經濟的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非常明顯,容易在局部形成極化現象。政府維持市場公平競爭,打破壟斷的責任更加重大。數據不僅僅是生產要素,也是商品和資產,需要像其他商品一樣流通和進行生產加工。目前,我們需要加快探索建立公平高效的數據交易市場和數據資產市場,政府不僅要提供政策和法規供給,還要做好監管。而且政府要大力推動打破產業間和企業間的數據信息阻隔,為數字經濟保駕護航。
再次,政府作為市政建設和管理者,應大力組織和推動數字新基建,如第五代通信技術(5G)網絡、數據中心、區塊鏈網絡等,進一步優化有利于數字經濟的營商環境。這項工作可以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統一規劃和實施。要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導致資源浪費。各地區的信息化基礎不同,許多地區需要先加強寬帶網絡、移動系統、區塊鏈網絡節點、物聯網及數據中心等方面的建設,這是數字經濟必不可少的硬件條件。同時,要改變傳統的家長式管理思維,提高服務意識,建設服務型政府。通過引進數字化技術減少人工干預,有助于降低營商的社會成本。
最后要強調的是政府借力數字技術,推進經濟“雙循環”,在引導數字經濟需求的同時,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在國際上努力獲得數字經濟話語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經生效,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自貿區,涵蓋22億消費者,經濟總量約占全球GDP的30%,進出口總金額超過10萬億美元。2019年,中國對RCEP成員國出口規模達6683億美元,約占中國出口總額27%,進口額達7588億美元,約占進口總額37%。在締約成員國中,中國是最大的數字經濟體,韓國、日本的工業數字經濟發展迅速,韓國、新西蘭、日本的農業數字經濟程度較高,表明RCEP具備搭建數字經濟聯合體的雄厚基礎,有足夠多的成員國可以作為關鍵節點,形成一張從北到南,覆蓋太平洋的數字經濟網絡。中國應發揮領導作用,各地政府加快數據節點建設,將電子商務和進出口貿易的數據互聯作為推進的抓手,積極搭建進出口貿易的數字平臺,諸如深圳這樣的數字化先鋒城市,2019年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2.78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中國全部大中城市之首,要力爭發展成為亞洲數字經濟體的中心城市。
(作者:鄭磊?作者為寶新金融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深圳貝殼研究院市場研究員馬德毅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四川大數據中心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