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北大道上的溈水大橋要是有險情,北斗+安全智能監測預警平臺將第一時間感知;黑麋峰垃圾填埋場邊坡如果有位移,平臺將及時預警;茶亭水庫大壩壩體萬一出現滑動,平臺將立即發出警報……繼長沙高新區的湖南北斗微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寧鄉建成自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項目后,由望城經開區的湖南聯智橋隧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全省首家市縣區域級望城“北斗+公共安全綜合監測預警服務項目”日前正式進入驗收階段。
這也標致著天上的北斗衛星開始時刻為長沙的公共安全“站崗放哨”。
衛星“看護”古鎮“戲臺坪”
50多歲的王紅輝所居住的望城區銅官窯古鎮袁家湖社區,宛如一個大舞臺聳立在古鎮中央,因此又被稱為“戲臺坪”。
從這里俯瞰湘江,風景優美。15戶居民居住在此,只有一條彎曲的山路可步行而上。“一到下雨天,就有些緊張,怕山體開裂滑坡。”王紅輝說。記者在現場看到,王紅輝家地坪2米之外就是接近90度的陡坡,陡坡下面又是居民建筑。
“有了這個東西,現在睡著心里踏實!”王紅輝所說的“這個東西”,就是聯智橋隧剛剛安裝的北斗衛星監測點——兩塊太陽能電板、一個發射裝置,看上去很簡單。“它可以和天上的北斗衛星聯手,保證隨時發現這個陡坡發生的細微變化,一旦這個陡坡有滑坡的風險,主管部門將立即獲知,可馬上通知安全受到威脅的居民轉移。”聯智橋隧項目負責人肖駿文現場向王紅輝解釋說,為確保安全,這次在“戲臺坪”四周和山腰、山腳共安裝了11個北斗監測點。
此次銅官窯古鎮安裝北斗監測,是望城區實施的“北斗+公共安全綜合監測預警服務”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望城一中體育館、雷鋒大道馬橋河橋、溈水大橋、柳林江大橋、長沙市固體廢棄物處理場已封場堆體邊坡、茶亭水庫、楊橋水庫也同時納入北斗監測系統。
“我們在全區布設了8個監測體、63個監測站,24小時自動監測預警。如果任何一個監測點有自然災害的預兆,我們都能及時掌握,有效控制災害的發生。這樣確保望城重要基礎設施,包括市政、交通、地質災害、水庫大壩的安全,確保了結構本體的安全以及周圍的公共安全。”聯智橋隧董事長劉柳奇介紹說。
監測精度可達毫米級
地面上看似簡單的監測設備,怎么與天上的北斗衛星聯系起來,監測我們周邊路橋、建筑設施、山坡的變化?
聯智橋隧研發中心副主任熊用解釋,公司自主研發的接收設備,就如一臺收音機,把北斗衛星發射的信息接收后,由計算機進行處理,能及時發現監測項目地表表層的細微變化,發出預警:“這些北斗監測設備通過射頻模塊捕獲、鎖定多顆北斗衛星從太空中發射電磁波信號,通過內部數據轉換模塊將北斗信號轉換為測距數據和高精度載波數據,高采樣率數據實時發送至云平臺數據中心;云平臺再對北斗數據進行解碼、誤差模型分析、高精度基線差分解算得到毫米級的三維定位結果。北斗監測設備的任何細小變動,都能通過三維坐標數據實時反饋到云平臺,達到結構監測的目的。”
此前,由北斗微芯建設的“寧鄉北斗地災監測預警系統”亦已投入使用。9月初,國家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情況績效評價專家組曾專程到寧鄉市橫市鎮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項目現場,詳細了解隱患點上北斗高精度位移監測站、寬帶衛星通信站等監測設備的安裝使用情況,并給予肯定。
將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業內預計,到2020年,北斗三號系統將全面建成,具備全球覆蓋能力,中國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而長沙作為全國北斗衛星導航應用三大示范區域之一,北斗衛星應用將在長沙形成一個新的千億元級的產業集群。根據《長沙市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目前,以長沙高新區為基地,已有一批在國內頗具影響力的企業正不斷開拓北斗產業向縱深發展。
“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增量市場和存量市場的高速發展,基礎設施信息化、智慧化安全管控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們的產品未來前景廣闊,可廣泛應用于交通、建筑、地災、市政、水利、礦庫等領域。”劉柳奇介紹,聯智橋隧自主研發的“北斗+安全智能監測預警云平臺”,已覆蓋全國十多個省市,去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達2.89億元,目前正籌備上市。
而2018年開工建設的北斗微芯項目,預計2020年竣工投產,全部建成后產值不低于100億元,這些都將為長沙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