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盡管物聯網的愿景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全達成,但啟動這一過程的基石已經就位。關鍵的硬件和軟件要么是現有的,要么是正在開發中。利益相關方需要解決安全和隱私問題,并協作實施開放標準,使物聯網安全、可靠、可互操作,并盡可能無縫地提供安全服務。
在物聯網的世界里,所有設備都被賦予了“智能”稱號。物聯網帶給我們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然而,物聯網在智慧城市的應用中也有很多風險被夸大:物聯網的數據延遲可能導致智能交通混亂?智能手機無法成為物聯網的核心角色?物聯網是屬于“未來”的技術?…… 今天創投君分享的這篇文章,將為你一一“掃雷”,解開物聯網在智慧城市應用中的迷思與誤解。
任何新技術都包含一定的不確定性和商業風險,然而就物聯網而言,許多風險被夸大或歪曲了!
盡管物聯網的愿景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全達成,但啟動這一過程的基石已經就位。關鍵的硬件和軟件要么是現有的,要么是正在開發中。利益相關方需要解決安全和隱私問題,并協作實施開放標準,使物聯網安全、可靠、可互操作,并盡可能無縫地提供安全服務。
物聯網(IoT)是一個描述完全互聯世界的概念。在這個世界里,各種形狀和大小的設備都被賦予了“智能”功能,并支持它們與其他設備通信和交互、交換數據、作出自主決策,并根據預設條件執行有用的任務。這是一個科技使得生活更豐富、更便利、更安全、更舒適的世界。
思科預計,未來幾年該行業的總收入將超過19萬億美元。然而問題在于,物聯網中充斥著許多神話,其中某些神話影響著組織如何開發應用來支持它們。
物聯網和傳感器
思科表示:“物聯網帶來的根本問題是,互聯網的力量仍然非常集中。即使在云時代,當你在線訪問數據和服務時,你也主要是與大型數據中心進行通信,而這些數據中心可能離你特別遙遠。當你沒有在訪問大量數據,并且延遲時間也可以接受時,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在物聯網中就行不通了。在物聯網中,你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監控城市中每個十字路口的交通狀況,以便更智能地引導車輛路線,避免交通堵塞。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得不等待而將數據發送到幾百英里外的數據中心,并進行處理,然后再將命令發送回紅綠燈,那就已經太晚了——紅綠燈此時已經需要跳換顏色了。”
思科表示,解決方案是首先在收集數據的傳感器附近進行更多的計算(霧計算),從而將需要發送到集中式服務器的數據量降至最小,并減少延遲時間。思科表示,這種數據處理能力應該放在路由器上。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正確的時間里從正確的設備中獲得正確的數據不僅僅是關于硬件和傳感器,而且也是關于數據智能。如果你能夠識別數據,并且只分發重要的內容,那么在應用程序級別上,這比為解決問題而投入的任何硬件都要強大。
數據的優先級應該在有邏輯的應用程序中完成。將其與網絡邊緣的數據緩存結合起來,你就有了一個降低延遲的解決方案。
物聯網和移動數據
疑問,智能手機在收集部分數據和提供用于訪問物聯網應用的用戶界面方面發揮了作用,但它們不適合扮演更核心的角色。以家庭自動化為例:關鍵的家庭監控和安全應用,比如那些保護老年人免受事故或疾病傷害的應用程序,僅依賴智能手機作為其決策中心幾乎毫無意義。當這個人外出旅行,并且他的智能手機進入飛行模式,此時會發生什么?或者他家的安全設施中斷了呢?又或者他家斷電了呢?
這些例子表明,物聯網將主要依賴于專用網關和遠程處理解決方案,而不是智能手機和移動應用程序,除了少數例外情況(如“可穿戴”技術和生物監測系統)和一些與汽車相關的應用程序外。
如今,在沒有任何物聯網服務的情況下,LTE網絡上超過80%的流量是通過Wi-Fi接入點完成。當數據量增加22倍時會發生什么?此外,蜂窩網絡和通信設備在成本、功耗、覆蓋范圍和可靠性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
那么,物聯網會有智能手機和移動通信的一席之地嗎?當然有。但就性能、可用性、成本、帶寬、功耗和其他關鍵屬性而言,物聯網將需要更加多樣化和創新的硬件、軟件和網絡解決方案支持。
物聯網和數據量
物聯網將產生大量數據。因此,一些物聯網專家認為,我們將永遠無法跟上物聯網產生的不斷變化和不斷增長的數據,因為不可能對所有數據進行監控。在物聯網產生的所有數據中,并非所有的數據都需要傳送給最終用戶應用,比如實時操作智能應用。這是因為由設備生成的許多數據都是無用的,并不代表任何狀態的變化。這些應用程序只對狀態變化感興趣,比如開燈或關燈,打開閥門或關閉閥門,打開或關閉車道。應用程序應該只在狀態發生變化時才更新,而不是用所有的設備更新轟炸應用程序。
物聯網和數據中心
有人認為,數據中心是物聯網所有神奇魔法發生的地方。數據中心絕對是物聯網的一個重要因素,畢竟,這是數據存儲的地方。但這里的神話是,數據中心是魔法發生的地方。那么網絡呢?畢竟,如果沒有互聯網的實際支持,物聯網就什么都不是。你可能能夠在數據中心中存儲或分析數據,但是如果數據一開始就不能到達那里,或者到達那里的速度太慢,或者你不能實時響應,那么就沒有物聯網。
物聯網是未來的技術
物聯網只是進化過程中合乎邏輯的結果。事實上,物聯網的技術構件——包括微控制器、微處理器、環境傳感器和其他類型的傳感器,以及近距離和遠程網絡通信——在今天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且它們都將變得更加強大,即使它們尺寸將更小,生產成本更低。
正如我們所定義的,物聯網在進一步發展現有技術的同時,只是向這種技術組合添加了一項附加功能——安全的服務基礎設施。這種服務基礎設施將支持通信和遠程控制功能,使各種支持互聯網的設備能夠協同工作。
物聯網和當前互操作性標準
參與標準制定的每個人都知道,一種標準并不適合所有的技術——在處理不斷發展的技術時,多個(有時是重疊的)標準也是生活中的一個事實。與此同時,自然淘汰過程將鼓勵利益相關方并將重點放在數量較少的關鍵標準上。標準問題是一個挑戰,但是隨著標準過程的不斷發展,這些問題將得到解決。
物聯網最終將包括數十億臺相互連接的設備,它將涉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和無數的產品類別。所有這些設備都必須進行通信、交換數據并執行緊密協調的任務——而且它們必須在不犧牲安全性或性能的情況下完成這些任務。
這聽起來像很混亂。但幸運的是,完成這些任務的構建塊已經就位。全球標準組織如IEEE、國際自動化協(ISA)、萬維網聯盟(W3C)、OMA、IETF和IPSO聯盟(僅舉幾個例子)已經將制造商、技術供應商、決策者和其他感興趣的利益相關方聚集在一起。因此,盡管標準問題對構建物聯網構成短期挑戰,但解決這些挑戰的長期進程已經就位。
物聯網和安全隱私
安全和隱私是主要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也是當務之急。這些擔憂都是合情合理的。新技術往往存在誤用和危害的可能性,在它阻礙個人隱私和安全、創新或經濟增長之前,解決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制造商、標準組織和決策者已經在多個層面做出了回應。
在設備層面,安全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保護嵌入式處理器的方法,如果這些處理器受到攻擊,將會阻止攻擊者竊取數據或破壞網絡系統的能力。在網絡層面,新的安全協議也是必要的,用來確保敏感數據的端到端加密和身份驗證。由于物聯網的風險高于互聯網,業界正著眼于全系統級別的安全和優化。
物聯網和有限的供應商
開放的平臺和標準將為各種類型和規模的公司提供創新的基礎:
開放硬件架構。開放平臺是開發人員和供應商在預算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構建創新硬件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開放式操作系統和軟件。物聯網的異構性需要各種各樣的軟件和應用程序,從嵌入式操作系統到大數據分析和跨平臺開發框架。在這種情況下,開放軟件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使開發人員和供應商能夠采用、擴展和定制他們認為合適的應用程序,而不需要支付繁重的許可費或廠商鎖定的風險。
開放標準。如前所述,開放標準和互操作性對于構建物聯網至關重要。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各種各樣的設備和應用程序必須協同工作,除非它不受封閉的專有標準的限制,否則根本無法正常工作。
幾乎所有參與創建物聯網的供應商、開發人員和制造商都明白,開放平臺將鼓勵創新,并為競爭創造豐富的機會。那些不了解這一點的人,可能會遭受與那些在互聯網時代推廣專有網絡標準的人同樣的命運:他們被邊緣化了。
結論
物聯網的現實是,如果你想通過網絡實時分發來自設備上的數據,那么你需要智能數據分發。要想通過減少帶寬使用來減輕網絡負載,你需要了解你的數據。通過了解數據,你可以將智能應用于僅分發相關內容或已更改的內容,這意味著你只能在擁擠的網絡上發送一小段數據。其結果是物聯網應用能夠提供大量精確的、最新的信息,因為你將能夠處理數以百萬計連接到你的后端設備。而你也不會同時受到大量數據的沖擊,從而關閉你的服務。
原文:https://medium.com/swlh/internet-of-things-iot-myths-and-facts-b55c156f23fd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