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gay成年男人露j网站_美女舔舔男人的机机视频_欧美日韩亚洲另类专区_综合久久影院

四川中衛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線咨詢
微信

微信掃一掃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加好友

西昌航天人:我們點亮星空

發布時間:2019-07-31 18:20

“5、4、3、2、1,點火!”

2018年11月19日02時07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了2018年的最后一次發射任務。

2018年,被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工作者們稱為“超級2018”,在這一年里,17次高密度發射刷新了紀錄、創造了奇跡,其中北斗導航系統10箭18星從西昌順利騰飛,創下了世界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和我國同一型號航天發射的新紀錄。

從2000年10月31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北斗衛星,截止到2019年6月25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共發射含4顆試驗星在內的50顆北斗星,發射成功率達百分之百。19年櫛風沐雨,一茬又一茬西昌航天人為了北斗的順利升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他們把一項項發射紀錄書寫在進軍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上。

 

2003年5月25日是發射第三顆北斗星的日子,“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托舉著衛星巍然矗立于發射塔架,等待騰飛那一刻的到來。然而天公不作美,瓢潑大雨從天而降,發射場區籠罩在一片水霧之中。

此前,在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兩顆“北斗一號”靜止軌道導航衛星相繼成功發射,實現了中國首次使用雙星定位技術組成“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雖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危險也會在不經意之間悄悄來臨。

當晚9時許,低溫推進劑加注完畢,程序進入射前負3小時。突然,控制系統報告:給箭上三級火工品和電磁閥等設備供電的關鍵線路漏電!這一險情可能會造成箭上火工品誤爆或不起爆!

此時,距離發射“窗口”時間只有短短51分鐘,如果發射,可能會導致失敗;如果不發射,會錯過最佳發射“窗口”。發射,還是不發射,抉擇異常艱難。指揮中心靜若深海,只聽得見秒針滴滴答答地走著,仿佛提醒著人們發射“窗口”時間馬上就要到來。關鍵時刻,時任火箭控制系統高級工程師毛萬標站了出來。

經過幾次來回上下塔架、全面細致地測試檢查后,毛萬標憑借著自身過硬的理論功底并借助專業的數據計算分析得出了結論:漏電現象是由于環境濕度較大,部分接插件結霜引起,不會影響母線供電電壓,可以發射。

毛萬標堅定自信的神情和詳實嚴謹的分析,好像給現場的所有人吃了一顆定心丸,指揮部領導隨即做出繼續進行發射程序的決定。5月25日零時34分,伴隨著“5、4、3、2、1,點火!”的口令,“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搭載第三顆北斗一號衛星直刺蒼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事后,毛萬標說:“在那個時候,就需要有人站出來,這是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師的責任。”

“北斗一號”成功發射,解決了中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有無問題。

 

2007年4月17日20時許。操場上,擺著一張桌子,桌子上擺了十幾個接收機,在場的所有人都凝神靜氣,空氣仿佛在這一刻凝固了。當十幾個接收機同時接到信號的剎那間,整個操場都沸騰了,大家歡呼跳躍、喜極而泣,高喊著:“我們勝利了!我們拿到信號了!”人們之所以如此興奮,是因為一舉拿到了頻率資源的合法地位,我國整個北斗系統持續發展的道路就此打通!

200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史上關鍵的一年。為什么說它“關鍵”呢?是因為導航衛星發射上天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的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但是不要以為爭取到了這些就等于進入了保險箱,還必須要在7年的有效期之內發射衛星成功接收到信號。我國是2000年4月18日零時提出申請的,也就是說,必須在2007年4月18日零時前接收到衛星信號。

按照原定部署,我國在2007年年底才發射首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但是如果按照這個時間,好不容易申請下來的軌道位置和頻率會因為時間過期而作廢,因此北斗團隊夜以繼日地集智攻關趕進度,終于趕在2007年4月初的時候,進入了發射的最后階段。但是在第三次總檢查的時候,發現應答機出現了問題。如果應答機工作異常,我們不一定能夠成功拿到頻率資源。

用來修復的時間僅剩下三天了,為了保證接收信號萬無一失,技術人員最終決定對衛星進行“解剖”,取出了有問題的應答機,送到成都進行調試檢測。最終,應答機異常的問題得以解決。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這顆北斗星成功發射,帶著莊嚴的使命飛向遙遠的太空,于4月17日20時許傳回了信號。此時,距離國際電聯的“七年之限”僅剩不到4個小時。

眾所周知,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的科技活動,氣象條件是制約航天發射的關鍵因素。西昌場區地處橫斷山脈山區,局地性氣象特征明顯,氣候復雜多變,受來自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氣象系統影響。據統計,西昌發射中心近一半的發射任務都是在雨季執行,尤其每年進入6月以后,雷雨頻繁。在雨季為火箭尋覓一個安全的發射窗口,對于一線氣象保障人員,每一次都是巨大考驗。

2011年7月27日凌晨5時多,第九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在即。在距離發射窗口僅剩半小時的時候,天空中烏云密布,黑沉沉的天仿佛要崩塌下來,一道道刺眼的閃電從天空中劃過,耳邊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雷聲,緊接著,瓢潑大雨從天而降,發射場區出現了強雷暴天氣。“發射衛星,不怕下雨,就怕打雷。”這是氣象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以往,遇到這種天氣,大多數的發射任務便會推遲。但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發射窗口要求極高。

當時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江曉華帶領的氣象保障團隊。憑借過硬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經驗以及精確的計算,江曉華向指揮部提出了一個大膽而又精準的預測結論:“發射前有10分鐘雷暴間隙期,滿足發射最低氣象條件,可以按時發射!”

這個建議讓指揮部的領導們大犯嘀咕:這十分鐘間隙期,見縫插針,間不容發,稍有差池,都是一個大災難!

正是憑著對中心氣象團隊的信任,最后時刻,指揮部果斷采納了這個提議。第九顆北斗,就在那十分鐘的雷雨間隙中,于5時44分28秒實施了發射。火箭穿云一分鐘后,上空就傳來雷暴聲,真可謂驚險萬分。發射成功的消息傳來,氣象部門的不少人激動得流下熱淚。據說,這是世界航天史上,唯一一次在雷雨間隙中發射的紀錄。這個紀錄是西昌航天人中的氣象人所創造的!

北斗二號以驚人的“中國速度”建設區域導航系統,在困難中披荊斬棘,砥礪前行,使中國重要的通信部門基本上擺脫了對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

 

2018年2月12日,熟悉的調度口令響起,此次執行的是北斗三號工程第五、六顆組網衛星的發射任務,是春節前執行的最后一次任務了。此次發射是確保構建北斗三號基本系統的關鍵,因此牽動著所有航天人的心。

對于中心西昌發測站高級工程師鄢利清來說,這次發射意義重大,這是他第100次參與執行發射任務,也是第22次擔任發射陣地的01指揮員。不要以為擔任01指揮員只是喊個倒計時口令那么簡單,這中間學問還很多。每下達一個口令,不僅要確認系統的工作是否按時完成、參數是否正確、分系統指揮員向他報告的信息是否準確,還要與計時器完美合拍。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火箭進場、地面設施維護、火箭轉到發射區以及最后的總檢查和測試等,都需要由他來指揮各個分系統的指揮員。

在這次任務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火箭一二級轉場完成后,三級發動機設備出現了問題,某個器件出現了一個指標超標的情況。鄢利清連夜組織匯報會,雖然經過檢查并無大礙,但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技術部門連夜更換了器件。火箭最終在他響徹場區的口令聲中,順利發射升空,成功精確入軌。

被稱“刀尖上的舞者”的液氫液氧分系統團隊主要負責中心所有低溫燃料的生產、化驗、運輸、加注和轉注,每個環節都險象環生、危機重重。液氫是高危燃料,當濃度達到一定程度,米粒大小的石子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掉落,碰撞地面后產生的能量就足以把全場引爆。這次任務是低溫加注操作手陳復忠參加的第112次航天發射。在崗29年,陳復忠加注操作零失誤,在外人看來,他對這項工作早就游刃有余、輕車熟路了,但是他卻說自己越干越膽小。他和同事的工作大多在深夜進行,液氫零下253℃的低溫,再加上深夜大涼山的陣陣寒風,連續工作8個小時,稍有不慎,就會面臨凍傷導致肌肉壞死的危險。他們還是火箭發射最后撤離現場的那批人,然而離發射現場如此之近的他們,大部分人卻從未親眼看過發射。在掩體下方的地下室里,他們正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儀器屏幕,當火箭托舉衛星帶著熊熊烈焰,扶搖直上的時候,他們開心得像孩子一樣,因為他們是火箭的“造血師”。

“火箭速度正常……”在中心天王山深處的測控點,一個人正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跟蹤測量發射之后衛星的相關數據。他叫張保同,他所在的這棟二層小樓既是他的辦公室也是他的家。大家給這個站點起了一個別名,叫做“夫妻哨”。張保同的妻子王紅玲放棄了老家的工作,追隨他來到西昌做了“全職太太”,全心全意地支持他的工作。有一次,張保同的兩個孩子相繼生病了,王紅玲忙得焦頭爛額,而張保同就在二樓,近在咫尺,卻一點忙都幫不上。但是王紅玲沒有怨言,她不知道這次發射的是什么衛星,只是知道每一次的發射任務都很重要,自己的丈夫要連續數個小時緊盯屏幕,觀測火箭相關數據,保障發射任務的圓滿完成,她不能給丈夫拖后腿。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大家的初心從未改變。在這條中國式的自主導航之路上,西昌航天人一直在默默堅持、負重前進,他們正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點亮著祖國的星空。

(來源:解放軍報)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

版權所有? 四川中衛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備14007264號-3    技術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