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時期文明交通應該思考哪些問題?
? 城市發展的路徑正在改變
傳統的城市發展路徑是“建設新城——招商引資匯集產業——聚集人氣”,新時期的城市發展路徑則是“吸引人才——依靠人才帶動產業發展——以產興城”,在該發展路徑下,人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越來越關注綠色、健康。
? 交通體系的發展面臨變革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的交通體系面臨深刻的變革,生態文明時代的綠色交通典范城市成為各國的交通發展藍圖。
2016年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統籌公共汽車、輕軌、地鐵等多種類型公共交通協調發展;加強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系統建設,倡導綠色出行。
? 從交通到交往,從車到人的價值觀轉變
現代城市交通體系更加強調對人的關注,應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的要求,樹立行人優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環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導綠色出行,切實轉變過度依賴小汽車出行的交通發展模式。
二、人性化交通系統的五個核心問題
? 對“窄馬路、密路網”的認識
“窄馬路、密路網”也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區域的空間基底和片區功能采取不同的落實模式,而不應一刀切。在城市重點功能區(例如CBD等地區)應該保持著力提高道路網絡密度,而在城市外圍地區可以結合街區的功能,利用多元途徑實現從“封閉”走向“開放”。
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建筑后退間距較大,達到10-15米,甚至更大。這種建筑后退間距在小尺度街區的情況下需要優化,當道路間距在200米及以下時,建筑退線應相應減少,而不是維持在10米以上。
如果街區尺度較小,還可根據地塊尺度適當縮窄交叉口渠化,優化地塊出入口到路口的距離。
? 對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發展的認識
?轉彎半徑可適當縮小
根據實證研究,車輛進入彎道的平均速度基本一致,約為20km/h,轉彎平均速度為15km/h,與既有規范的規定有一定差距,且車輛轉彎半徑與現有國標規定相比有大幅度降低的空間。
圖1:國標對交叉口路緣石轉彎半徑的規定
在人流高度集中的片區,建議改變現有規定的路緣石半徑設置規定,按照20公里/小時的速度要求轉彎,同時進一步降低路緣石半徑數值。
圖2:根據實驗數據得出的路緣石半徑建議值
?交叉口范圍內可以綠化種植
很多地方出于遮擋視線的原因把路口林蔭取消,而實際上,真正妨礙駕駛人視線的是大量的橋墩、過高的任性護欄和標語、違法停車。根據《城市道路交叉口規劃規范》(CJJ75-97)4.2.4條,道路交叉口范圍內可以種植行道樹,且行道樹應采用通透式配置,選擇分叉點較高的喬木,間距大于4m,不得影響駕駛員視線。
?需制定行人和自行車專用標識系統
目前缺乏針對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的標識系統,需要進一步整合現有標準規范中的步行和自行車標識相關規定,構建面向行人和非機動車完整的標識系統。
? 對客運樞紐與城市協同發展的認識
我國城市基本都是將車站設置在城市外圍,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城市規模的擴大,鐵路車站逐漸進入中心城區,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應一體化規劃,真正把城市居民出行服務放在第一位,提高交通樞紐布局與城市功能區的耦合程度。
? 對完整街道的認識
完整街道是指空間上完整、功能上完善,對建筑到建筑、街道空間進行一體化設計,不局限于兩條道路紅線。
圖3:完整街道設計管理不局限于道路紅線
? 對老城區交通治理的認識
老城區交通治理的主要矛盾是秩序問題引起的交通擁堵,局部是因為容量問題。在對老城區治理中,要識別好所對應的老城區處于城市發展的什么階段,然后采取對應解決措施。
圖4:城市發展階段與交通供需矛盾
解決老城區的交通治理問題,不能只著眼于當前,還應兼顧長遠,確保環境協調,以民生為導向。
三、如何從交通管理走向交通治理?
? 從“交通管理” 到“綜合治理”
從“交通管理”到“綜合治理”的轉變內涵包括三個方面,即:社會公眾從接受者向參與者轉變;綜合交通體系“從車到人”、“從交通到交往”轉變;交通管理由從上而下的管理向多方參與的共治轉變。
現在交通管理的機制是規劃完成后移交給建設階段,建設完成后再移交給交通管理,交通管理部門面向社會大眾,而綜合治理的出發點是政府、企業和公眾共治,所以交通管理工作要在整個工作流程中前置,將問題解決在圖紙和規劃階段。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