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僅出現在好萊塢大片中的自動駕駛場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如今已走下“神壇”,開始走進人們的真實生活中。近日,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預計至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 麥肯錫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由于本土及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車輛及出行服務市場。2007年至2017年間,中國乘用車市場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長,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也由2007年的9%增至
2017年的30%。“目前各項指標顯示,自動駕駛在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其他國家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正在考慮購買自動駕駛車輛,尤其是在高端市場。事實上,中國的汽車買家尤其注重自動駕駛車輛的性能。”常駐麥肯錫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及上述報告作者之一吳聽說。
市場價值巨大 在個人安全、節省時間、降低出行開支等方面,自動駕駛技術均具有優勢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自動駕駛技術能夠實現,將產生哪些價值呢?報告認為,這主要表現為巨大的經濟和客戶價值。具體來看,在個人安全方面,自動駕駛將提升個人安全系數,可減少90%以上的事故;同時,在節省時間方面,平均每天可為司機節約50分鐘的時間;在方便出行上,自動駕駛還可以幫助不會駕駛的人(殘疾人及老年人等)實現自主出行;在降低出行開支上,與租賃或購買汽車相比,自動駕駛帶來的新出行模式可以降低每公里的成本;此外,在節省社會生態成本方面,由于事故減少,堵車成本和醫療開支也會相應降低。 常駐麥肯錫北京分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唐睿思表示,“中國市場的汽車制造商、高科技公司及出行服務提供商似乎以為自動駕駛現象是一二十年之后的事”。在他看來,推遲定位戰略可能損失影響力和自由度。 報告認為,自動駕駛若能在中國落地生根,前景將十分廣闊。到2030年,自動駕駛將占到乘客總里程(PKMT)的約13%,到2040年將達到約66%。在數量上,到2030年,自動駕駛乘用車將達到約800萬輛;到2040年,將達到約1350萬輛。在總銷售額上,到2030年,自動駕駛汽車總銷售額將達到約2300億美元;到2040年,將達到約3600億美元。在出行服務訂單金額上,到2030年,基于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訂單金額將達到約2600億美元;到2040年,將達到約9400億美元。
應用前景廣闊 2025年至2027年將是自動駕駛的拐點,在此之后,市場對自動駕駛的需求將穩步上升 “(中國)公司現在就應該采取行動決定參與領域,以及開發接觸技術架構的路線圖;同時,還應決定合適的聯盟和生態系統戰略,發展戰略敏捷性,在市場上出現新數據時更新其方法。”唐睿思說。 麥肯錫預測,2025年至2027年將是自動駕駛的拐點。基于對自動駕駛底層技術成本曲線的估算,此時將是自動駕駛與人力駕駛的經濟平衡點。換句話說,自動駕駛每公里的總成本將與司機駕駛傳統汽車的成本大致持平。在此拐點之后,市場對自動駕駛的需求將穩步上升。 可以看到,中國正在快速推廣出行服務。用于出行服務的車輛目前占中國汽車銷售總額的10%左右。其中,私人用車仍占主導地位。目前,90%的PKMT來自私人乘用車輛,其余則來自出租車和車輛共乘等其他出行服務。麥肯錫預測,至2030年,出行服務提供商部署的自動駕駛車輛將占PKMT的11%,私人擁有的自動駕駛車輛將占2%。預計到2040年,出行服務提供商對PKMT的占比將高達55%,私人擁有的自動駕駛車輛將占11%。
技術瓶頸待解決 在自動駕駛系統成本、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仍有廣闊提升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自動駕駛系統成本過高、經濟方面不具備吸引力是影響其發展的最大瓶頸。麥肯錫針對這一問題對出行領域相關專家進行了調研,僅27%的調查對象認為,至2025年可以解決成本問題;37%認為,2025年至2030年之間可以解決;20%認為,將在2030年至2034年之間解決;另有17%認為,2035年之后才能解決。 此外,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推廣自動駕駛技術的另一項重大瓶頸。僅30%的調查對象認為,至2025年可以解決這一問題;33%認為,可在2025年至2029年之間解決;36%認為,至2030年之后才能解決。 對于技術層面,報告指出,雖然將軟件算法運用到中國的交通環境需要額外的2年至3年,但在中國部署自動駕駛所需的底層技術卻與全球其他國家基本相同。包括傳感器、計算平臺、運動規劃和控制以及對象分析在內的技術,很可能繼續被國際技術巨頭主宰。而數據云、地圖和位置服務及連接功能等更多與本土要求相關的技術,則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決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術的混合解決方案。 “我們相信,中國在發展自動駕駛過程中,本土公司和跨國公司將會取得平衡。盡管本土參與方競爭力日益增強,但跨國公司在市場上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消費者仍會選擇購買國際化車輛制造商生產的汽車?!背qv麥肯錫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及報告作者之一王平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錢箐旎)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